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从而使中国步入了民主共和的时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民国时期。这为民国时期的女子初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政府支持与社会保障。
政治的更替,社会的剧变,一切百废待兴。新政府本着共和的精神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教育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在蔡元培的领导下,于 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 条)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1 条),对清末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
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女子初等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前各项学堂改称为学校,比如初等小学堂改称为初等小学校,并且初等小学允许男女同校,此项规定确立了初等教育中男女平等与教育平权的基本原则。
此外,《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还对小学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小学读经讲经科一律废止,课程标准女学不做另行规定,就其各级学校可以增损学科,初高等小学校,女子加课以裁缝。
《壬子癸丑学制》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正式落地的学制,从1913年正式实施到1922年废止,对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修改学制中,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极大推动了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
其中,在初等小学中规定男女同校,这一举措使得《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清末以来两性双轨制教育开始解体,使得初等教育阶段女子开始与男子取得了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为了大力宣传民主共和的观念,改变历来中国女子教育匮乏的局面,在民国初年还形成了奖励女学的社会风尚。政府奖励女学成为热点时事,激励着大批有志人士为女子教育做贡献,随之更是出现了推动女学发展的女子教育团体,进而掀起了全国兴女学的热潮,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数量、种类、规模等方面较之前有所发展。
1922 年《壬戌学制》的诞生,不但彻底改变了《壬子癸丑学制》中的两性双轨制的学制系统,而且在确定性别单轨学制的同时,使得中国女子获得了广泛的平等教育权:从小学到大学, 实行男女同学, 课程也不再有男女校之别。
在初等教育阶段,该学制明确规定小学年限为六年,仍然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级,实行四二制。这样,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学制之所长,又兼顾中国现实情况的一个新学制诞生了,它不但成为中国现代学制的代表,而且也推动了民国时期女子初等教育的正式产生与快速发展。
民国初期,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随后的新文化五四运动对其进行了打击,但是也未完全将其摧毁,随后中国资产阶级获得一定的发展,尽管由于其两面性也未成为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的队伍更是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在这一时期,不同的阶级与思想派别的纷纷登台,也使得各种女子教育思潮纷纷涌现。
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平等观念成为社会议论的主题,男女平等的问题慢慢的被人们关注。
在此背景下,教育上的男女平等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线,引发人们热议。所以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男女平等观念的盛行,男女平等教育思潮也得以产生,包括男女受教育平等,教育内容平等。
女国民教育观念产生于妇女解放运动。它使得女性认识到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因此强调女性作为国家中的一份子,理应担负相应的责任,获取应有的权利。
而且女国民教育思潮在1925年五卅运动得以发展,自五卅惨案发生后,教育界对军事教育尤为重视,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女子理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大力提倡女子军事教育。
在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政策支持下,在各种教育思潮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社会女性意识迅速觉醒,这导致了女子初等教育的大发展和一系列改革运动,使得民国初期的女子初等教育呈现出一片全新气象。
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确立时期的学生规模增长呈现出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先低后高的特点,在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慢慢的出现迅速增加,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
如果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况去看,无疑“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和壬戌学制在其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更可以让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当时在初等教育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在全国各个省份的小学里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在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受教育的认同是全国性的,而非个别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社会整体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转型之中。
另外,据统计1918年至1919年,全国初等小学女生为190882人,高等小学校24744人,中华教育改进社所调查的1923年度全国女子小学生数为:初等小学368560人,高等小学 35182 人。
可见,从全国来看,女子初等教育中入学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初等小学生,而高等小学生数量增长并不快,且与初等小学生在校生人数之间差距巨大,这说明当时女孩子在上完或者没有上完初等小学就辍学了,这对一个文盲比例奇高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虽然获得了政府层面的鼓励与支持,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民国政府在科目方面还是大部分继承了清末学制中所规定的相关科目。1912 年十一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则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相关规定。
随着的开展,1920年教育部将国文改为国语。从此,在小学中国语终于取代了国文。1922年“新学制”建立后,次年4月,我国中小学首次规定课程标准,虽然该纲要未经当局明令施行,但是实际上支配了1923-1927年我国中小学教育。
《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了小学校的课程。小学校总共有十一个科目,其中艺术课程有:形象艺术、工用艺术、园林艺术,还有自然生物、公共卫生、公民课程,以及地理、历史、国语、算术课程,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
这个课程标准与1916年的小学课程标准相比有了不少的改动。而且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在科目设置上,女子初等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色彩被淡化了不少,特别是“修身”科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女子初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初步完成。
在女子初等小学中,男女同校,尽管并不是在全部地区实现。但是初等小学女童管理方面与男童趋近。而在高等小学,男女开始分校管理。当时的女校大都把“注意于贞淑之德并使知自立之道”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
这反映出当时的民国政府并不希望女生在受过现代教育之后成为一个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而是依然能够扮演“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
当时的女子初等教育学校虽然都具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都是在严格基于蒋介石所提倡的四维八德之传统教育之上来贯彻实施的,按照“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女童进行严格管理,而且很重视每日进行训话,以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善良”“听话”“服从”的所谓良好品德。
女子教育崭露头角,并不意味着着传统的女子观念转瞬得到较大的改观,从国家层面到个人想法,对女子教育都有所保留,因此针对女生在学校中的其他事务管理方面也是相对严格的。
大多数学校规定,对其实行“对牌制”和“留宿证”。每逢学校放假时,女童个人不能离校,必须等到各自家长拿着对牌进行身份的核实,然后在学生的留宿证上盖章才能批准离校。并且当女童回校时也需要上交留宿证盖章,手续严谨复杂。
最新新闻
联系我们
- 开云棋牌下载
咨询电话:13053063506
邮箱:1837636048@qq.com
办公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33号恒兴广场A座2405室
民国出现女子教育的萌芽但从国家层面到个人想法对其仍有保留
来源:kaiyun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24 04:14:15